黄瓜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黄瓜根腐病
由于黄瓜根腐病多年来发生最重最频繁,易造成死苗烂根、沤根、根腐。根据多年种植经验提供以下防治方法。
发病规律:
黄瓜根腐病该病属于土传性病害,近年来在黄瓜幼苗产区中已大面积发生的一种根部病害也可称立枯病,主要危害作物的根茎部,最初为水浸状,后于作物根部变为褐斑色,严重时能在根部一周可导致作物直接而枯死。
发生症状:
黄瓜根腐病是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上过冬,尤其是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在5年以上的成为主要侵染病原之一;病菌从根部的伤口入侵入,由最初的水浸状变为褐色,严重时的根部呈褐色和深褐色,随着作物生长最终导致根部失去应有的养分不长新根,多数不能恢复从而导致植株枯死,这是根腐病病害中典型症状。此病不往上扩展,只限于根部又称“烂根、沤根”
药剂防治:
1、噁霉灵+多菌灵700-800倍均匀喷雾,防效在70%左右;
2、中生菌素+乙蒜素800-900倍均匀喷雾,防效在80%左右;
3、同灭根腐1号,800-1000倍液喷施或灌根,防效在90%以上,可根据病情来取决用药量。
黄瓜靶斑病
黄瓜靶斑病、叶斑病、黄点病及时防治,预防不当造成黄瓜叶片枯死。
发病症状:
黄瓜靶斑病又称“黄点子病”,起初为黄色水浸状斑点,直径约1毫米左右。
发病中期病斑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易穿孔,叶正面病斑粗糙不平,病斑整体褐色,中央灰白色、半透明。
后期病斑中央有一明显的眼状靶心,湿度大时病斑上可生有稀疏灰黑色霉状物,呈环状。该病多发生在结瓜盛期,以危害叶片为主。
防治方案:
1、多菌灵+苯甲丙环唑+咪鲜胺900-1000倍均匀喷雾,防效在70%左右。
2、腈菌唑+甲托+咪鲜胺900-1000倍均匀喷雾,防效在80%左右。
3、同灭黄点病1+1:800-1000倍均匀喷雾,防效在90%以上。
黄瓜灰霉病
黄瓜灰霉病是黄瓜保护地栽培常年发生的一种病害,近年来发生呈逐年趋重。由于果实常常受到侵染而引起腐烂,因而菜农常常称之为“烂果病”或“霉烂病”。
危害症状:黄瓜灰霉病多从开败的雌花开始侵入,初始在花蒂产生水渍状病斑,逐渐长出灰褐色霉层,引起花器变软、萎缩和腐烂,并逐步向幼瓜扩展,瓜条病部先发黄,后期产生白霉并逐渐变为淡灰色,导致病瓜生长停止,变软、腐烂和萎缩,最后腐烂脱落。叶片染病,病斑初为水渍状,后变为不规则形的淡褐色病斑,边缘明显,有时病斑长出少量灰褐色霉层。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展,形成直径为15~20毫米的大型病斑。茎蔓染病后,茎部腐烂,瓜蔓折断,引起烂秧。黄瓜灰霉病多从叶边缘开始侵入黄瓜灰霉病侵染叶片成“V”形病斑黄瓜灰霉病侵染幼果症状
防治要点:
①加强栽培管理:保持棚面清洁,增强光照,避免在阴雨天浇水,防止大水漫灌,最好选在晴天上午浇水。
②大棚及时放风,降低空气湿度。
③清除病残体:及时摘除病叶病果,装在塑料袋内,带出棚室外集中销毁,防止病菌再次侵染。
药剂防治:
1、使用腐霉利+嘧霉胺800-1000倍液,防治效果能达到70%;
2、嘧霉胺+戊唑醇,800-900倍均匀喷雾,防治效果达80%;
3、使用同灭灰克(3合一),兑水15公斤左右喷雾,间隔7~10天1次,连续进行2~3次,防治效果可达到90%以上。
黄瓜白粉病
白粉病是黄瓜常见的病害之一,黄瓜白粉病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北方温室和大棚内最易发生此病,其次是春播露地黄瓜,而秋黄瓜发病较轻。因白粉病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对黄瓜生长后期造成很大的产量损失。
发病条件:
该病原菌为真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单丝壳属,为专性寄生病,可常年寄生于寄主植物上,成为初侵染源。该病菌的发病适温在20—25℃,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不严格,在25%左右的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病害也可发生及流行。
发病症状:
黄瓜白粉病俗称“白毛病”,以叶片受害最重,其次是叶柄和茎,发病初期, 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大片白粉区,布满叶面,好像撒了层白粉。抹去白粉,可见叶面褪绿,枯黄变脆。发病严重时,叶面布满白粉,变成灰白色,直至整个叶片枯死。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药剂防治:
1、苯醚甲+乙醚粉+甲托稀释700-900 均匀喷雾防效在70%左右;
2、戊唑醇+枯草芽孢杆菌+四氟嘧唑稀释900-1000 均匀喷雾防效在80%左右;
3、同灭白粉(3合一)+巨力星481,稀释900-1200 倍均匀喷雾防效在90%以上。